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权威引领,梦想启航:传媒学院新生开学第一课精彩纷呈

来源: 发表时间: 2025-09-18

           

     金秋九月,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迎来了 2025 级新同学。为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节奏、找准专业方向,学院联合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特别邀请新媒体领域专家殷尧教授、影视导演行业资深导演倪杨导演、播音主持界知名主播郑珊珊教师、舞蹈艺术大师华伟教授,以及表演艺术家麻淑云教授,这五位来自新媒体、影视导演、播音、舞蹈、表演五大领域的行业权威,打造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开学第一课。从创作实践到学术理论,从行业趋势到职业规划,专家们用生动的分享为新生们点亮了专业探索的明灯,让新学期的起点充满力量。

 

以专家为引,筑梦传媒未来

 

        开学第一课正式拉开帷幕前,传媒学院王院长上台发表致辞。他首先对五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随后向2025 级新生们阐述了学院各系优势与培养目标,此次邀请行业顶尖专家开设开学第一课,就是希望让大家从入学之初就能接触到传媒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实战经验。” 王院长还鼓励新生们:“要珍惜与专家交流的机会,主动思考、积极提问。”

 

 

 

表演艺术领域的领航者 —— 麻淑云教授:在 “体验” 中找到角色的 “真”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麻淑云,有着 30 余年表演教学经验。她的课堂没有 PPT,没有理论灌输,而是以 “角色体验” 为核心,带新生们做了一个有趣的练习:“现在,你们都是‘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不用说话,用表情和动作告诉我你们的心情。”

         新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人兴奋地挥舞着 “想象中的通知书”,有人激动地拥抱身边的同学,还有人紧张地搓着手 —— 每个动作都充满了真实的情绪。麻淑云教授逐一点评:“刚才那位同学,你皱着眉头搓手,不是紧张,更像‘担心通知书是假的’,这个细节很真实!” 她告诉大家,表演的核心是 “体验”:“不是‘演’悲伤,而是真的去想‘如果我经历了这件事,会怎么哭’;不是‘演’开心,而是真的回忆‘自己最快乐的时刻’。”

          当表演系的新生周同学问 “如何平衡‘技巧’和‘真情实感’” 时,麻淑云教授笑着说:“技巧是‘骨架’,真情是‘血肉’。你们在科德的四年,既要学好台词、形体这些‘技巧’,更要多去感受生活 —— 去食堂和阿姨聊天,去操场看同学打球,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会成为你们表演的‘宝库’。”

 

 

 

 

 

影视导演行业的实力担当 —— 倪杨导演:在实战中读懂 “导演思维”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倪杨导演,曾以《中国方案 G 动全球》斩获中国新闻奖,《直击俄乌前线》直播更是获总台新闻类奖项。面对导演系的新生,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带着《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的拍摄素材走进课堂,从 “如何用镜头讲述文物故事” 切入,拆解影视制作的全流程。

   “这组遗址镜头,我们拍了三天。” 倪杨导演播放着纪录片片段,画面里夕阳下的古城墙格外震撼。“一开始团队想用航拍快速带过,但后来发现,用地面推镜头慢慢靠近,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俄乌前线直播时的经历:“突发状况随时会有,作为导演,既要懂技术,更要扛压力。” 课堂最后,他让新生分组讨论 “如果拍摄校园纪录片,会选择什么主题”,导演系的陈洛煜同学提出 “记录食堂阿姨的一天”,倪杨老师当场点评:“选题很有温度,接下来要思考 —— 用什么镜头语言展现她们的辛苦如何通过细节让故事更动人” 这种 “实战式教学” 让新生们直呼 “解渴”。

 

 

 

 

 

播音主持领域的学术先锋 —— 郑珊珊博士:让声音成为有温度的传播载体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博士、巴黎奥运特聘导师郑珊珊,一走进教室就用清亮的声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播音不是‘念稿子’,而是‘传心意’。” 她没有罗列自己的学术头衔,而是从最基础的 “呼吸练习” 开始:“大家跟着我做 —— 吸气时像闻花香,呼气时像吹蜡烛,让声音有‘支撑力’。”

        播音系的新生们纷纷挺直腰板,跟着郑老师练习。“很多同学觉得播音只要声音好听就行,但其实‘共情力’更重要。” 郑珊珊博士播放了一段自己解说体育赛事的片段 —— 在运动员夺冠的瞬间,她的声音既有激动的起伏,又不失沉稳的温度。“比如播新闻,要让听众感受到信息的价值;做访谈,要让嘉宾愿意敞开心扉。” 她还传媒学院的播音实训室,建议同学们多利用专业设备练习:“对着镜头说话和对着麦克风不一样,实训室的多机位设置,能帮大家提前适应电视台的工作场景。” 课后,播音系的同学兴奋地说:“原来播音不止是‘说话’,还要懂传播、会共情,郑老师的课让我对专业更有期待了!”

 

 

 

 

 

舞蹈教育领域的资深学者 —— 华伟教授:用肢体语言传递艺术的 “魂”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舞蹈教育委员会首席专家华伟,虽主攻中国古典舞美学,但他的课堂却让表演系的新生们深深着迷。“表演和舞蹈看似不同,核心都是‘用身体讲故事’。” 华伟教授没有站在讲台前讲课,而是走到教室中央,现场示范了一段古典舞的 “圆场步”—— 脚步轻盈如行云流水,身体姿态却透着力量感。

   “你们看,哪怕只是走步,也要有‘情绪’。” 他邀请一位表演系新生上台,指导她调整站姿:“肩膀放松,腰腹收紧,眼神要‘有戏’—— 就像你现在要扮演一位自信的演员,肢体语言会先于台词告诉观众你的身份。” 华伟教授还提到,表演不仅是 “演别人”,更是 “懂自己”:“多观察生活里的人,把他们的神态、动作记下来,再融入角色里,这才是有生命力的表演。” 他鼓励同学们多去形体训练室练习,“好的身体控制力,会成为你们表演路上的‘加分项’。”

 

 

 

 

新媒体领域的璀璨之星 —— 殷尧老师:用传统美学点亮数字创作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硕士、中央美院中国画研修学者,殷尧老师深耕新媒体领域 18 年,其执导的国风动画《狐桃桃和老神仙》曾登顶央视收视榜首、入围金鹰奖。课堂上,她没有过多罗列履历,而是以 “传统美学如何融入当代动画” 为核心,深入浅出地讲解创作理念与技巧。

   “现在很多同学喜欢做‘国潮’,但国潮不是简单贴标签。” 殷尧老师拿起画笔,在数位板上现场演示:先以传统工笔画法勾勒轮廓,再用数字技术调整色彩层次,过不久便呈现出一幅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的插画。网络新媒体系的新生小林忍不住举手提问:“老师,零基础学插画该从哪里入手?” 殷尧老师笑着回应:“先练‘观察’—— 去看故宫的飞檐、苏州的园林,把传统美学的‘魂’装进心里,再用数字工具表达出来。” 她还特别提到,传媒学院的数字创作实验室,能为同学们提供从手绘到后期制作的完整设备支持,鼓励大家多动手实践。

 

 

 

师生心声与荣誉致敬:共赴传媒新征程

         在五位专家的课程分享结束后,传媒学院各系师生代表依次上台发言。导演系老师表示:“倪杨导演的实战案例分享,为我们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会将更多行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网络新媒体系的新生代表则分享道:“殷尧老师关于传统美学与数字创作结合的讲解,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也更加期待在学院实验室里动手创作的日子。”

         发言环节后,最令人期待的证书颁发仪式正式举行。王院长代表传媒学院,依次为倪杨、华伟五位专家颁发 “科德学院传媒领域特聘导师” 证书。证书上烫金的字体与精致的纹路,不仅是对专家们行业影响力与教学实力的认可,更象征着双方将在未来展开深度合作,共同为传媒人才培养助力。接过证书时,倪杨老师动情地说:“很荣幸能成为科德学院的特聘导师,未来会常来校园,与同学们分享导演领域的最新动态,也期待看到大家在专业道路上的成长。”

 

 

 

         此次开学第一课是传媒学院 “理论 + 实践” 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为学生搭建 “产学研” 桥梁的重要一步。近一年以来,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为传媒学院提供专业的多方纬平台,数次邀请行业内的不同类型的专家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讲座和研讨会,让同学在学习理论性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许多行业内的知识,将继续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与权威对话、与行业接轨的机会。相信 2025 级的新同学们,能带着这堂开学课的收获,在科德的校园里找准方向、大胆探索,在数字传媒与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文字编辑:林烜

终审:邓扬帆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21 20:07:25